close

 

開場

昨天拿兩支刀刃被我弄壞的京都「有次」菜刀去士林磨刀,我一進門,櫃台小姐看我手上包著報紙的菜刀,不耐煩的說:「磨刀?」我說:「嗯!弄成這樣可以磨嗎?」她攤開報紙後,看著菜刀皺眉說:「我去問問師傅!」她出來後告訴我費用與取件時間。

「這款菜刀不能這樣用嘿,都生銹了!」

「我都煮一次後用菜瓜布整理,擦乾。」

「那怎麼會生銹?要切一次整理一次啦!」

我悻悻的離開,有點不爽被訓,但我確實沒有善用料理刀具呀?

    前幾天聽朋友轉述,聽說台灣的廚師與烘焙師滿街都是,甚至連有些家庭主婦也都有這兩種執照。不可思議,流行真是可怕,打開電視,一不小心就會轉到跟料理有關的台,講食物的書都可開一家獨立書店了,可是,我卻很難吃到令人感動的餐廳!

 

正文

    上次看記錄片掉淚是吳乙鋒的《生命》,我感受到了台灣人的認命。《夢饗米其林》電影結束時,我忍住噙著的眼淚,沒讓落了下來。

    喬瑟夫列維(Joseph Levy)身兼導演、製片、編劇和剪輯,交錯記錄了美國三家不同風格與食物的餐廳的宿命故事,不急不徐娓娓道來三個家庭的辛酸歷程,無論是攝影,剪輯都恰到好處,看著看著,我都忘了這是一部記錄片。

     阿卡茲的「段落符號」座落在芝加哥,2005年開幕後,立即以「分子烹飪法」受到各界矚。他說:「食物是為娛樂大眾而存在的。用三小時享受一餐,就像看完精彩的戲劇或電影,或是讀了一本精彩的小說。」

     阿卡茲自幼在廚房長大,並立志要當廚師,自紐約餐飲學院畢業後,隨即毛遂自薦到米其林三星的「法國洗衣坊」見習。他用科學與藝術創新了美食,以完美、精緻的態度,把料理提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,他已是料理藝術家了。

2007年時,他正力拼米其林三星餐廳前夕,罹患第四期舌癌。醫生建議割掉舌頭或化療,為了身為廚師的味蕾,他不想失去舌頭。他憑藉自己的毅力戰勝了病魔,「段落符號」在2011年躍昇為米其林三星餐廳。

「布萊巴克鄉村餐館」自1851年在愛荷華州的小鎮開業起,已有160年的歷史,傳到麥克已是第六代,典型的家族餐廳,賣的也是傳統的美國料理。

鎮民在這裡喝咖啡,吃炸雞或蘋果派,然後和好友、鄰居相互問候。布萊巴克說:「大家都來這裡才知道每個人都好好的。」這就是「布萊巴克鄉村餐館」,老闆娘表示:「雖然它看來是間餐廳,但其實更像居民的社區中心。」 

    2011年聖誕節前夕,餐廳突遭祝融,一百多年的心血和鎮民的情感付之一炬。鄉親在錯愕之下,出錢出力,慷慨無私的重建了餐廳。更令人驚詫的是,十個月後,重建的餐廳又遭另一場大火吞噬。鎮民又陷入失落的情境,他們沒了餐廳和食物,生活再度被打亂了。當然,最後他們又合力重建,拾回令人迷戀不已的家鄉口味。

    「嘉碧廚房」是自馬丁尼茲的愛妻名字嘉碧取的,並以她的母親傳承墨西哥口味為特色的餐廳。這家剛剛開幕座落在亞歷桑那州土桑的「媽媽味道」的餐廳,來自墨西哥的移民夫妻,正絞盡腦汁招來客人,雖然生意陷入困境,但她們樂觀和物和客人分享美味的食物。嘉碧說:「我都說我的熱情都在食物裡,我的菜都非常家常,因為都是媽媽教的。每當我做菜時,我都會想起我的家鄉。

    她們希望「嘉碧廚房」能為他們生活帶來保障,每天興高采烈的帶著小女兒到廚房,讓她在鍋碗瓢盆間竄來竄去。馬丁尼茲說:「想要成功是我每天起床的動力。」

    可是,好運沒跟著她們。一年後,他們結束了餐廳,繼續認命、樂天的再奔向下一站,那怕塵土滿天,都要找到生命的饗宴。


    導演在這部記錄片裡呈現了不同風格的餐廳、烹飪與美食,而交錯出命運捉弄人的無奈與喜悅。無論成功、挫折或失敗,拍拍塵土,雙手仍緊握菜刀與鍋盆,繼續這場食物的美味之旅,用全心奉獻與承諾的心情,把食物轉換成會讓人心情愉悅的美膳。

近年來,記錄片甚為風行,也堂堂進入了院線,雖然也有不少好看的,但是能感動人的卻不多。我喜歡烹飪,也看了不少這類的電影與記錄片,這麼深情看待食物、烹飪和廚師們的卻不多見。有人說記錄片要客觀,導演儘量別介入太多。我卻不認為,攝影機一開,就已無法客觀了,把記錄片拍得比劇情片精彩感人,有何不可呢?

每當我心情低落時,無論是在家用心愛的刀具煮幾道菜,或是到心愛的餐館吃一頓愛吃的菜,都是我堅持的儀式。美味的食物不但洗滌了污穢的情緒,也補給了我再出發的動力。然後如電影的英文片名般,再去面對不停轉動的生活,挫折、失敗或成功。

arrow
arrow

    a w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