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才過沒幾天,中元也才普完,天氣卻仍熱騰騰。

前天早上起床後,發現夏至以來,每天早上環繞屋外的蟬鳴聲好像說好似地,一聲不留。蟬,從夏至到立秋,短短45天,都死去了!牠們的一生就是在等待此刻,性與死,好感人的生命!

齊鳴的蟬聲像一曲雜亂但仍有序的性愛交響曲,聽久了卻也有點擾人。在這個只有鳥鳴陪伴的早上,我寂寞的打開電腦,一時愰然不知所措。這個夏天怎麼過的?蟬以歌聲等待性愛,直到死亡,雖然短暫,算是幸福吧?我快樂嗎?屈指數來,我看了很多電影,讀了好幾本小說,算是幸福吧!

我立刻上網搜尋立夏以來上演的電影,看看我的幸福指數!《變形金剛4:絕跡重生》和《猩球崛起:黎明的進擊》分居賣座第一、二名。

《變形金剛4:絕跡重生》雖然大賣,但不令人驚喜,開演時好像打了一劑腎腺上素,看完藥效也消失,沒留下痕跡。

《猩球崛起:黎明的進擊》和彼得.傑克森2005年重拍1933年《金剛》(King Kong)一樣,拍出了猩猩的內心深處,也顯現牠們的情緒糾葛,這是科幻與重拍電影難得的成績。 

我第一次看猩猩的電影不是金剛,而是我高二時看的《浩劫餘生》,當年,我是因卻爾·希斯頓Charlton Heston1924- 2008)才去看的。兩年後,導演Franklin J. Schaffner以《巴頓將軍》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與影片。不愛科幻,也不喜虛擬,總覺不夠真實。

 

《浩劫餘生》大型海報

 

故事來自法國科幻小說家彼埃爾.布勒Pierre Boulle1912-1994)1963年出版的《Planet of the Apes》。故事敘述主角太空人泰勤來到未來地球,卻以為是這是一個猩猩控制的外星球,只是剛好這個外星球也有人類。其實他仍在地球,只是人類因頹敗而淪為次等動物,隸屬奴隸階層,猩猩統治者。

 電影從1968年開始,因《浩劫餘生》賣座不錯,6年內連拍了五集,2001年,提姆.波頓綜合了這五集的元素,拍了《決戰猩球》。然後是2011年的《猩球崛起》,這集重新詮釋猩猩與人類的故事,今年的《猩球崛起》延續了上集猩猩與人類的鬥爭與友誼。

電影故事講來講去,無論是電影科技、暴力和煽情,都本著彼埃爾.布勒小說的元素發展,用人類的感覺說著猩猩的心情和社會,其實就是在隱喻人類墮落的社會結構。

19世紀,達爾文的《進化論》演譯人類與靈長類動物的關係後,後世的生物學家也認為此類動物例如猩猩的智慧最接近人類。於是小說家想像當人類因毒流感而面臨滅絕時,由猩猩取而代之的世界。

電影從猩猩之王凱撒眼晴的特寫開始,細膩的描寫猩猩社會裡的親情、友情及領導管理的結構,凱撒在森林中建立家園,不停地提醒大家,和平得來不易,特別是和人類相處的時候。由麥爾孔帶領的人類,因尋求電力的水源而闖入猩猩領地時,引發一觸即發的人猩緊張關係。過程裡,無論是人類或猩猩的國度,都因為友情、信任、背叛和社群生存等等的問題,而讓群體的情緒失控,最後還是免不了一場猩猩進攻人類的的戰爭。

故事就像歷史故事或我們常常看到的電影情節,正邪對立,結局大都不會出手我們的預料。但是電影最後定格在凱撒的眼睛特寫鏡頭上,那雙情緒複雜的眼睛,是怨懟、憤怒還是暗示我還會回來。

這個鏡頭結束,片尾字幕慢慢爬了上來,我想著,明年夏天一定要看續集。至於《變形金剛》的續集,我並不期待。

附帶一提,片中當麥爾孔一行達成任務,復電成功,讓破敗的舊金山又見光時,寂靜的銀幕裡,突然傳來「樂團合唱團」(the band)那首經典的(The Weight)。這首既輕快又融合了藍調、鄉村和搖滾的搖滾樂,含意頗深遂複雜,以旅行為主軸,引述聖經內容的歌曲,有意在片中的關鍵時刻出現,並非偶然。

 

八月的炎熱天空下,在涼梭梭的電影院看偉大的猩猩和人類的情感糾葛,雖然是一大享受,但是,那感覺就如今年沒有颱風的八月,異常。

arrow
arrow

    a w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